龔光輝接手父親的養雞廠。
紅網時刻新聞記者 陳彥兵 婁底報道
凌晨四點的湘中山區,漣源市天柱山禽業專業合作社的智能雞舍里,藍光閃爍的監控屏前,龔光輝正在查看實時更新的種雞生長數據。
屏幕上的曲線顯示,第3號雞舍的溫濕度偏離了最佳參數0.3%,他立即撥通了值班技術員的電話。
這位留學歸來的碩士,已經在雞舍里度過了第三個不眠之夜。
從圣彼得堡國立經濟大學工商管理專業的高材生,到扎根湖南大山深處的“雞司令”;從父親那個僅有2000只散養土雞、瀕臨倒閉的小養雞廠,到如今年產值上億元的國家級示范社。龔光輝用十年時間,在鄉村振興的答卷上寫下了自己的答案。
涅瓦河畔的抉擇
2009年深冬,圣彼得堡的積雪還未消融。28歲的龔光輝站在涅瓦河畔,他決心回國,幫家里發展養雞事業。電話那頭,傳來老父親的擔憂:“去找一份體面的工作,整個家族的希望都在你身上,你要是失敗了,就是全村最大的笑話!”
室友勸他接受國企的高薪offer。同學群里,留俄同學們曬著莫斯科的公寓和歐洲的旅行照。而他的行李箱里,卻塞滿了從俄羅斯養殖農場偷師學來的筆記。“國內農業的差距,就是我們的機會。”他說。
2010年5月,漣源市楓坪鎮天柱山村的清晨,龔光輝蹲在父親簡陋的雞舍里,看著父親用最原始的方式拌飼料——鐵鍬與水泥地摩擦的刺耳聲,驚得雞群撲棱亂飛。
“爸,咱們得換個活法。”他掏出筆記本電腦,調出在德國參觀Big Dutchman(大荷蘭人公司)總部時拍攝的自動化養殖視頻。父親抬起頭,瞥了一眼:“那得多少錢?咱這土法子祖祖輩輩都這么養。”
變革從這場“父子抗爭”開始。那一年,龔光輝帶著從整個家族借來的上百萬元,引進德國Big Dutchman公司的設備時,村民圍在卡車旁指指點點:“研究生回來養雞,高射炮打蚊子——劃不來!”
一時間,龔光輝成了十里八鄉“讀書無用論”的代表,村民路過他家的雞舍,甚至會告誡自家孩子別出國,仿佛留學回來,就會走龔光輝的老路。
由于整天待在雞舍,觀察雞的習性,龔光輝被當地村民戲稱為“雞司令”。
真正的考驗在技術落地時。2013年夏天,一場暴雨沖垮了龔光輝新建的恒溫雞舍,直接損失數十萬元。
這一刻,他忽然意識到,再好的養殖理念若沒有過硬的技術支撐,終究只是紙上談兵。
六年磨一劍。如今,他帶隊研發的“種雞本交公母分飼系統”獲得國家專利時,雞舍早已煥然一新:智能環控系統能精確到0.5℃的溫差,機器人巡檢替代了人工查棚,10萬只雞只需1人管理。
當初嘲諷他的老農們悄悄扒著圍墻張望,有人嘀咕:“這哪是養雞,分明是搞航天。”
龔光輝引進德國Big Dutchman公司的養殖設備。
“授人以漁”的扶貧路
2018年脫貧攻堅戰正酣時,龔光輝的合作社迎來了特殊訪客——鼻咽癌患者謝田喜前來“考察”。肢體殘疾的謝偉冬蹲在雞籠前嘆氣:“龔總,我們這樣的,能養雞嗎?”
“不但能養,還能當老板。”龔光輝的承諾很快變成一套“殘疾人幫扶方案”:雞苗疫苗全免費,技術員上門手把手教,連雞舍欄桿都特意調低50公分。
隨即,謝偉冬領走100羽天柱山黃金雞苗,一年下來,“成年雞”養成出欄,養雞收入也翻了一番。
“過去,我從不關心雞的居住環境,可技術人員反復強調,雞窩要勤打掃、勤消毒,杜絕細菌感染。天冷時,還要在雞窩里放個取暖器,讓雞住得溫暖舒適,避免感冒生病。”謝偉冬說。
“總算找到脫貧致富的好出路了!”2018年底,謝偉冬成功摘掉了“窮帽子”。
在漣源市扶貧辦的檔案里,記錄著一串數字:與53個村,9400余名群眾建立合作,其中直接帶動貧困戶1500余戶,累計分紅500萬元。但龔光輝的筆記本上卻記著另一組數據:“謝家村張嬸,3月17日,母雞啄羽問題已解決;白石嶺老周,5月2日,賒欠飼料款可延至秋收……”
龔光輝的天柱山禽業廠房。
勞模的新使命
2023年春天,“龔光輝勞模創新工作室”的牌匾掛上天柱山禽業大門。此時的他,已是省人大代表、湖南省“百名最美扶貧人物”、全國勞動模范、“湖南青年五四獎章”獲得者……但他最在意的,卻是新來的95后技術員小王的辭職報告。
“農村留不住年輕人啊。”深夜的辦公室里,他摩挲著相框里圣彼得堡的畢業照,回望來時路。照片背面寫著一行褪色的小字:“一人富沒什么,帶動鄉親一起富,才是真本事!”,這是他的初心。
最近,合作社直播間里出現了新變化:員工龔曉婷,正用英語向東南亞客戶介紹“智慧養雞系統”。而在三十公里外的漣源市職業中專,首個“現代農業特訓班”已開班,教室墻上掛著龔光輝手書的班訓:“讓土地值得被選擇。”
在天柱山禽業門口,立著一塊巨大的展板,上面寫著“我們只做一件事,也只做好一件事”。
從海歸碩士到“雞司令”,從技術攻堅到模式創新,這位80后勞模用十年時間破解著雙重命題:如何讓現代農業技術在中國鄉村扎根?怎樣使產業發展紅利惠及特殊群體?
答案寫在湘中丘陵星羅棋布的現代化雞舍里,刻在殘疾人養殖戶挺直的腰板上,融在年輕新農人眼中的光芒里。當鄉村振興遇上新時代勞模精神,這場仍在續寫的“養雞革命”,正為農業現代化提供著鮮活注腳。
來源:紅網
作者:陳彥兵
編輯:丁斯斯
本文為湖南省歸國華僑聯合會原創文章,轉載請附上原文出處鏈接和本聲明。